我们是理学院的青年教师孙建国和张会娜,是理学院多对夫妻档教师中的一对。我们一起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度过学习时光,也早早地确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成为一名教师。从青涩的学子到成熟的教师,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也见证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相识于青葱岁月,相知于三尺讲台,相伴于人生漫漫长路。十八载春华秋实,我们共同谱写着属于我们的教育青春之歌。

孙建国与学生

张会娜在课堂
师者匠心:传道授业,智慧引航
从小,我们就怀揣着“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因为热爱,高考志愿都填报了师范类高校,最终如愿进入东北师范大学。深知肩负的使命,我们在本科期间便从站姿、语调到备课、板书,一丝不苟地锤炼着教学基本功。毕业后,我们如愿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
在本科教学中,我们始终秉承“亲其师、信其道”的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孙建国作为我校《高等数学》课程负责人之一,全面负责参与课程建设,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洞察时代变化的需求,不断尝试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知识图谱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在复杂的数学世界中找到清晰的脉络;AI数智化教学,则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2023年,《高等数学》课程荣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同时,将教学理念与知识内容相结合,出版了数字化立体式教材,并在教材中增加了课程思政与数学思想鉴赏等专题,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应用数学;主编的教材于2023年荣获山东省一流教材。
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深知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引领学术风范;注重学生个性化特点,根据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我们深知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每周的讨论班上,我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碰撞思想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亦是学生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成长进步。

获奖证书
竞教之旅:校赛磨砺省赛争锋
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比赛作为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参与价值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先后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这项赛事在我校已持续34年,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历练的重要平台。
在学院团队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断打磨,反复推敲、试讲,我们分别在各自的年度决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2014年度一等奖(孙建国),2020年度一等奖(张会娜)。经学校推荐,我们参加了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顺利通过预赛、复赛,并在决赛中分别获得2020年度省赛一等奖(孙建国)和2023年度省赛二等奖(张会娜)。孙建国以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赛集训队,虽最终未能代表省队参加国赛,但这次经历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我们以赛促教,课堂教学永无止境,我们对教学的创新探索从未间断。2024年,在学校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孙建国获得一等奖头名的佳绩。
备赛过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我们几乎无法同时参赛。在一人备赛期间,另一方会全力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为参赛方腾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赛过程同样充满挑战。在省复赛前夕,张会娜连续几天高烧,头痛欲裂,骨头酸痛,上完课体温甚至飙升至39.4度。从心急如焚到心灰意冷,她一度萌生了退赛的念头。孙建国对妻子的情绪波动非常理解,一边照顾,一边鼓励她坚持下去。最终,张会娜顺利参加了复赛并成功入围决赛。
参赛的过程也充满感动。在张会娜参赛的某个环节,经过讨论决定加入一段视频,展示公交车门开关过程中扫过的区域。由于时间紧张,孙建国自告奋勇,坐上校门口的6路公交车,在无人下车的站点拍摄了车门的开关过程。
参赛的过程更不乏乐趣。我们会共同研究比赛规则,探讨教学策略。有时,为了优化一个教学环节,我们需要反复推敲、尝试。当讨论成为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的源泉时,它便升华成创造力的催化剂。不同的观点、想法和经验相互交织,激发出新的思考方向和解决方案。这种乐趣如同夜空中绽放的火花,照亮了思维的道路。

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证书
十八年来,我们携手走过风雨,共同追逐教育的梦想。我们一起攻读博士学位,一起参加国家公派高级英语培训班,一起出国访学……我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在教育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未来,我们将继续并肩前行,用爱心和责任浇灌教育的沃土,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在这条从教之路上,我们不仅是彼此的伴侣,更是彼此的同行者。我们用坚守与热爱,书写着属于我们的教育篇章。

撰稿:张会娜 孙建国
责任编辑:李宝玺
审核: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