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中国石油大学报 >> 2014年第11期 >> 第2版 | 学生成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记师德标兵、理学院副教授张亚萍 文章作者:本报记者 王大勇 学生记者 张津文 出版日期:2014年4月26日 点击次数:70 | | 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张亚萍来到石油大学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在这个平凡而琐碎的岗位上,她一干就是20多年,凭着自己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奉献精神,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赢得了师生的热爱和广泛好评,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张亚萍充分利用那些源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注重给学生解读大师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并融入自身的教学研究体会和思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用心去体会实验的精髓。“创新源于积累”,她结合实验与工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始,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生打好扎实基础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张亚萍认为,学生在创新上是有想法的,但往往意识不到哪些是创新点,需要老师在关键的地方及时点拨和引导。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创新项目的过程中,项目进行前期的选题评估、把握研究方向和指导实施,中期的思路梳理、寻找创新点,后期的成果凝练等每个环节,作为指导教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需要和学生深入地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不断挖掘其中的闪光点。跟着张亚萍做实验创新项目的学生郭启凯说:“我的第一篇论文差不多改了半年,张老师反反复复修改了有二十多遍。我当时一心求成,但是当时张老师却还是不厌其烦,认认真真地改,一个小错误也不放过。”说起这件事他一脸感激,像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张亚萍做到这些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付出,她经常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指导学生,有好几次学生见到张老师在食堂匆忙吃完饭就去实验室。 张亚萍对学生充满了耐心,她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每个学生的能力各异,但是只要帮助学生发挥个人的潜能,帮助学生取得属于自己的进步,就是老师的成功。她在担任理科实验班班主任时,对学习后进学生,鼓励他们“弱科不挂”、“不服输”、“不退出”;对学习尖子,则采用“当着一个尖子生面夸奖另一个尖子生”方式让他们你超我赶。她还鼓励所有学生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要劳逸结合,要全面发展。 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科研,张亚萍一直很关心学生的生活。她的一个少数民族研究生,刚入学时普通话说得不标准,感觉很难受。张亚萍知道后,和他谈了3个多小时的话,鼓励他大胆地与大家交流,让这个学生重拾信心,进步很快。“老师跟我说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要平心静气,踏踏实实”“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当时发表论文的版面费还是张老师帮我垫的”“老师总是会在寒假返校的时候给我们带很多她家乡的特产”采访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起了张老师平时在生活上对他们的照顾。 “山东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校级优秀教师”“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荣誉,张亚萍只是一笑而过,却对学生论文发表、作品获奖等感到非常欣慰:“没有什么比他们的成才更让我感到快乐的了”。张亚萍正是用这样的心态和付出在教书育人的旅途中躬耕不辍,践行着人民教师的责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