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度融合,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的变革,也对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11月25-28日,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在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协助下,联合主办了“高校物理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2016),主题为“物理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交流高等学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展示优秀改革成果,展望“十三五”时期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聚焦高校物理人才培养实践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成果,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次会议有500余人与会,我院物理与光电工程系教师刘超卓参会。
教育部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并致辞发言。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吉林大学张汉壮教授、清华大学陈曦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施大宁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徐忠锋教授、同济大学王祖源教授、北京大学喀蔚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金环教授等做了主题报告。
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启动了建设“在线课程群计划”,其中“物理学专业课程群”初步选定《力学》、《电磁学》、《光学》、《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多学校教师参与,协同建设。吉林大学介绍了《力学》课程建设的思路主线、典型做法。南开大学强调了以前长期被忽视的《理论力学》对其他课程的支撑作用,筹备理论力学全国研究会,协同建设课程。南京大学《电磁学》探索了“固定学分、弹性学时”,鼓励学生动手训练,开展数字化探究。中山大学《光学》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累,继续发挥传统优势,建设在线课程,相关资源链接大英百科。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介绍了他们《电磁学》长期改革的经验做法,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同时,组织学生“课程报告展示交流会”,这与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长期实践的“学生学术论坛”做法类似,他们还引导学生开展“大一年度项目”。北京大学也介绍了《数学物理方法》在线课程的建设设想,不鼓励碎片化的微课录制,建议共建习题库等。
除了“物理学专业课程群”外,对“大学物理课程群”、“文科物理课程群”、“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群”、“医科物理课程群”等在线课程群建设,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专题研讨。
自2005年首届物理课程报告论坛创设以来,众多高校广大物理教师积极参与,历届会议的论文集累计收录论文近千篇,其中我校有2篇。本届论坛还进行了“十年课程论坛、百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将选出最优秀的100 篇论文结集出版。
我院教师通过参会,(1)了解到国内重点高校、优秀同行的教学改革信息;(2)向各位专家学习和讨教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把脉我们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培养计划;(3)表达参与在线课程建设的愿望,建立了联系;(4)强烈感受到了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冲击,认识到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探索的必要性,针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需要持续探索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