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点意外,没有想到这次四支队伍可以同时获奖。”董斌讲道。第六届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于2019年12月结束,理学院董斌作为指导老师指导4支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生奖金合计28000元,指导老师奖金15000元。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积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创办一个展示平台。本赛面向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鼓励跨专业、跨院系组建团队,参赛团队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大赛、现场决赛逐一评选,对做出卓越成果的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并给予奖金奖励。
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至今为止已经举办六届,董斌从第四届开始带领学生队伍参赛,已有两次指导经验,他对此次创新大赛笃定自信且踏实。面对奖项累累的荣耀,董斌表示要让学生明白获奖不是最终目的,而应该从属于过程的努力。“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伟克提出:人的思维可以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我觉得大创、各种竞赛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即关注过程和各种实际能力的训练,不要太在意结果。”即使赞誉不绝,董斌仍然不骄不躁、沉着淡定。他关心学生日常的科研情况,从平时的科研中及时总结经验、获得进步。同时他非常注重学生的成长,疫情期间不忘主动关心学生近况,与学生相约在腾讯会议不定时地交流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
本硕携手,相得益彰
成长有方,科研使人日就月将、竿头日上。从第四届科技创新大赛开始,董斌一直以同一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他安排硕士生带领本科生做研究,同时定时地和他总结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沟通交流,有的时候效果比老师和他们交流更有效率,更有宽度。”董斌进一步强调,“硕士生和本科生互相之间是过去与未来的回忆与展望,与硕士生相处,一起讨论做实验,本科生的视野变得广阔,也将会慢慢竖立远见,脚踏实地”。科研带来的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走进与硕士共同交流的生活,学生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调整学习方法,熟悉科学探索过程;埋头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生能够提高分析能力,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练就沉着的内心等。科研过程中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坚守、每一次突破都是学生蜕变的痕迹,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不忘初心,勇攀高峰
科研不易,失败总是形影相随。决定做大创项目需要学生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甘于实验室的平淡、乐于为热爱而奉献,由于学生对于科技创新大赛的不熟悉以及比赛本身的严谨性,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为了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科研、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努力提升专业技能,董斌在指导过程中总结出两点战胜挫折与失败的“妙招”。
一是降低期望值,董斌教导学生在大创最初就要端正心态并且学会时刻调整心态,做大创项目不一定会获奖,只要认真学习研究,一定可以收获技能和经验。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过程中的失败也不是真正的失败,应该把它看作一种经验和警醒,只要及时调整好心态与状态,继续坚持、不断改进,成果是自然而然的。二是预设好详细的第二方案,当原定方案最终没有具体成果,及时启用第二方案,让实验继续开展,这样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手足无措。“我觉得大创、各种竞赛只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即关注过程和各种实际能力的训练,不要太在意结果。”董斌解释,持有这样的心态专心研究,专心学习,不被功利倾向产生的焦虑所困扰,因此他们的研究总是做得有条不紊。
厉兵秣马,砥砺前行
走进科研,领略大赛学生风采,感受科技创新魅力。“这个大赛是面向全省的科技创新大赛,为省内各个高校提供了互相借鉴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大赛,我们能够总结自己的科研工作,也能够在开展新的科研实践时有方向地准备,有目的地进行。”董斌认为科技创新大赛是一个舞台,更是一个“助力平台”。努力做好大创项目,最终在创新大赛上证明研究成果,感受科技的魅力,找到科研的价值,这是大赛提供给学生的珍贵机会,董斌认为学生在大一下学期五月份这个阶段开始准备参与大创的相关工作最为合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端正心态主要为了提高相关技能而不是旨在参赛获奖,如此能够减少焦虑,增添一份参与大创的笃定的信心。
那么大创怎么做?参赛准备阶段学生需要递交申请书、项目介绍书,制作具体介绍本团队科研项目的PPT,完善汇报演讲稿,模拟现场汇报演讲,制作一个项目介绍视频,这些是完成项目之后参加大赛之前需要进行的工作。成功报名比赛之后,学生团队就需要集中精力做自己的科研项目。
董斌指导学生团队科研获奖是荣耀,也是肯定和鼓励,更是对本科生做大创的赞赏与支持。鼓励所有本科生了解大创、准备大创、参与大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精力做好大创项目,收获的经历与技能不可估量,期待更多学生走进大创,一展科研风采。
【理学院 郑晓娟 徐晨 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