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有我——印象山水实践队“胶州行”
发布人:刘威  发布时间:2021-02-18   浏览次数:207


胶州市文化中心文化馆展品 李朋朔摄



沈沉向实践队员讲解胶州剪纸  李朋朔摄


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了解程度同时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出大学生青春力量,1月7日,理学院印象山水实践队在辅导员刘冰的带领下前往青岛市胶州市文化中心文化馆进行参观和调研,实践活动2月14日,实践队员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主动了解山东省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推广实况,实践队员们走近非遗,对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

本次社会实践采用了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实践模式,在开展线下社会实践之前,实践队队员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提前对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保护及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与胶州市文化中心文化馆负责人取得联系。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胶州市文化中心文化馆讲解员沈沉向实践队队员详细介绍了胶州市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情况,为实践队队员能够更深一步的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知识基础。在讲解结束之后,实践队员有幸采访到了胶州市文化中心文化馆馆长范立恩,在交流的过程中,范立恩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做出了充分的阐述,他表示:“在国家大力发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胶州市也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程度,在线上和线下的宣传下,胶州秧歌、茂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很多适龄儿童前来学习,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积极程度较高。”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时范立恩表示:“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责人在积极地开发文创产品,将非遗与文学相结合,编写成家喻户晓的故事或电影等,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联合。

据了解,近年来虽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较多,但是专项却比较少。现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与生产方式的流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击比较大,使其失去了存在的文化土壤,破坏了文化生态环境“非遗”的传承与接受及传承人都被边缘化,大众文化取代了全国差异性文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审美观与娱乐方式逐渐转变,转向电视、电影、网络娱乐等消费中,大部分“非遗”项目没有市场需求,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印象山水实践队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预期实践任务,实践队员有效获取了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为实践收集了真实资料,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创新性的建议,体现了当代青年坚定信念,风华正茂的精神。